就生活在手机里
(2025-08-05 06:35:59)
标签:
文化杂谈 |
分类: 骚撩未来 |
就生活在手机里
骚撩未来之三十八
当家长的,自己不舍得花的钱,可以不眨眼地给孩子花;自己不舍得用的东西,可以毫不吝啬地给孩子用。只有一样东西例外,几乎所有的家长对此都不例外,那就是自己天天手机不离手,却不愿意让孩子把手机来瞅。
四岁的小外孙曾经问我:“为什么大人可以玩手机,小孩就不能?”
绝大多数人认为: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,让孩子看了会学坏;长期看手机,影响孩子的视力与身体健康;“碎片化”的信息,非常肤浅,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与深度思考能力;线上活动影响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等。
可是,没有手机的时候,就没有所谓的“不良少年”吗?长期看书、熬夜做作业,也影响视力与身体健康,家长与老师为嘛喜欢孩子们看书、作作业呢?家长们小时候到是没有手机的,大家的专注力就很强吗?经常有深度思考吗?没有手机的时候,大家的学习都很优秀吗?没有手机的时代,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就充分吗?家庭关系就和谐美满吗?
现实是,可以玩手机的三岁儿童,他的识字量,他拥有的信息量,已经是过去三年级的孩子不能与其相比的了。而且,并不需要家长和老师去辅导与督导。在贫穷落后的时代,多数家庭都生活得鸡飞狗跳,“墙头记”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。如今,孩子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“墙头记”了。
真正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是,大人们为什么离不开手机?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手机?
移动互联与数字化,已经重构了所有存在者的关系。包括孩子和教育与成长发展的关系。可是,成人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方便,一边怀念过去的关系。
如今,只要一部手机在手,就仿佛拥有一切。互联网里,几乎储藏着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。这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,谁用谁受益,谁会用谁的受益率就高。孩子的学习教育也是如此。
有人说,目前世界上有三类居民,95后的孩子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,还有一部分人是“移民”,另有一部分人是“土著”。如果不让孩子玩手机,未来要么得费劲办“移民”,要么就是当一辈子“土著”。
电视背景下的一代已经成为“新浪”,互联网背景下的一代也已经成为新“新浪”,数字化背景下的一代必然也会成为新“新浪”,一浪高过一浪,一代强于一代。未来,智能化背景下的一代将是更高的“新浪”。新浪推老浪,一浪胜一浪,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。浪与浪的迭代,高度依赖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。
如今,一切都在数字化,关系也在数字化。数字自我关系、数字家庭关系、数字朋友关系、数字工作关系、数字生活关系、数字学习关系,构成了人们的基本关系。适应新关系、拥抱新关系,对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大有关系。
在数字化的背景下,所谓的“虚拟世界”也是现实世界。或者说,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都是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。每个人都需要重塑自己的世界观,才能够玩转新世界。
“手机”已经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失去“手机”,自我便是残缺残疾的。
未来,我们就是得生活在“手机”里,即便是陶渊明式的“世外桃源”也只能在“手机”里。只有在“手机”里,才可能拥有完整健全的自我。